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
來源: http://www.howmama.com.tw/b79/t786/
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
從「吃飯皇帝大」、「民以食為天」這兩句諺語中,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。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,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、吃的太少、偏食等現象,以致於長的瘦小,發育不良(反之,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、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)。的確,在幼兒的生活中,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因為食物可以
(1)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:
蛋白質、脂肪、醣類、礦物質、維生素、水,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,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。
(2)維持體力,增強抵抗力(傳染病)。
營養不良時,對身體發育、骨骼、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,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。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,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,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、反應較靈敏、人際關係較好、甚至在認知能力、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。
(3) 滿足食慾。
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
(1) 營養要均衡:
應從各類食物(奶類、蛋豆魚肉類、油脂類、水果類、蔬菜類、五穀根莖類)中獲取,根據衛生署(75年)建議,1-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,四歲以後,男孩約需1700卡,女孩約需1550卡,視一天的活動量、健康狀況而定。
(2) 適合幼兒的需要:
因為幼兒消化、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,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。太甜、太鹹、太辣、太油、太硬、太熱、太冷、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。微溫、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,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。
(3) 食物有變化:
一成不變的烹調法,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,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,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、口味,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,促進食慾。
(4) 清潔衛生:
食物的新鮮與否、處理過程、餐具的清潔、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,並保持清潔衛生,避免病從口入,影響健康。
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
(1)食慾不振:
就是吃不下。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,如生病、健康情形不佳、情緒不好(緊張、害怕、不安全)、睡眠不足、運動不足、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、飯前零食吃的太多,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。
輔導方式:
1)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。
2)定時定量,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。
3)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,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。
讓他知道「要吃,就在吃飯時間吃,不吃,就是不餓;如果餓了,就等下一餐。」
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。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。
因為吃是一種本能,也是一種需要,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。
4) 少吃零食,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。
5) 注意牙齒的健康。
6)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,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。
7)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。
8) 有規律的睡眠,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。
(2)偏食: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,不吃另一些食物。
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(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、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)、不愉快的經驗(烹調方式不當、被強迫進食、吃膩了)等。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,影響其生長發育。
輔導方式: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,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,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,正是時候。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,一定要先了解原因,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。
1) 以身作則,做個良好的示範,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,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。
2)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,不勉強,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,應該多吃,而導致反效果(拒食、嘔吐、哭鬧)。
3) 要引發其食慾,烹調有變化,或將其喜歡(多一些)和不喜歡的(少一些)食物混在一起,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,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。
4)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(如我吃下去,你就給我……),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,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。
5)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。
(3)營養不良:
目前談這個名詞,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,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,呈現面黃肌瘦,無精打采的模樣。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,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,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、鹽分、油脂的食品、速食,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,以較誇張的手法,贈送小禮物的方式,吸引幼兒的注意力,央求父母親購買。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、糖果、糕餅、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,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,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。
輔導方式:
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「垃圾食物」,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。另外,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,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。父母親要堅持原則,不優柔寡斷。
(4)吃的慢:
「拜託你快點吃」、「只要吃完,我就給你買……」或「再不趕快吃,就要挨打了」。這是家有幼兒,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、利誘、威脅的話語。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,他還剩大半碗飯菜,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,或邊吃邊玩,造成家人,尤其是媽媽的困擾。
輔導方式:
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,如無,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(進餐就在餐桌上,不拿個碗到處跑),說到做到,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,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。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,一時吃不完。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,吃完再盛,他較有成就感。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,或邊吃邊玩玩具,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,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、再玩。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(如給好寶寶貼紙),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。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。
(5)自己吃飯:
對年幼的幼兒,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,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--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。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,常會弄的臉上、身上、桌上、地上一團髒亂,好像吃進去的少,遺落在外的多,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。另外,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,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。
輔導方式:
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,應給予鼓勵,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,用碗喝湯,用湯匙吃飯,再進步到使用筷子。
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,及事後收拾的麻煩,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,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、精細動作的好機會。
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,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。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,夏天時可脫掉上衣、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、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。
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,和孩子吃的緩慢,就剝奪他自己學習、練習的機會,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,或孩子的依賴性,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,不願自己吃飯,或以拒食來要脅。
此外,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。
幼兒食物的檢核
(1)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?
(2)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(5毫克)、維他命、纖維?
(3)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。
(4) 食物的色、香、味、溫度是否考慮到?
(5) 食物的烹調、內容是否常有變化?
(6) 有否介紹新食物?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?
(7)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?
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
(1) 食量: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、成長速度、情緒狀態、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。因此只要他健康、精力充沛、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。
(2)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: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,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,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,是個同樂的時光。
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,不要各吃各的。在餐桌上不要罵人,檢討不愉快的事,不邊看電視邊吃飯,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。
(3)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: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,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,或和幼兒一起吃(一起試試看),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,以免適得其反,更加害怕或拒食。
此外,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,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、表情去批評,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,更加不願意去嚐試(他看你都表示厭惡,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)。
(4)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: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,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,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、最得意的事、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,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、形狀、口感等。
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,如自己吃飯(使用 筷子、調羹)、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(吃多少,拿多少)、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,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、會用禮 貌用語、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,細嚼慢嚥等。
如有可能,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,如做個湯、沙拉、三明治、煎餅、煎 蛋、烤蛋糕。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,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,可以一起烹飪,一起收拾善後。
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
從「吃飯皇帝大」、「民以食為天」這兩句諺語中,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。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,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、吃的太少、偏食等現象,以致於長的瘦小,發育不良(反之,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、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)。的確,在幼兒的生活中,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因為食物可以
(1)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:
蛋白質、脂肪、醣類、礦物質、維生素、水,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,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。
(2)維持體力,增強抵抗力(傳染病)。
營養不良時,對身體發育、骨骼、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,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。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,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,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、反應較靈敏、人際關係較好、甚至在認知能力、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。
(3) 滿足食慾。
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
(1) 營養要均衡:
應從各類食物(奶類、蛋豆魚肉類、油脂類、水果類、蔬菜類、五穀根莖類)中獲取,根據衛生署(75年)建議,1-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,四歲以後,男孩約需1700卡,女孩約需1550卡,視一天的活動量、健康狀況而定。
(2) 適合幼兒的需要:
因為幼兒消化、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,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。太甜、太鹹、太辣、太油、太硬、太熱、太冷、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。微溫、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,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。
(3) 食物有變化:
一成不變的烹調法,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,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,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、口味,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,促進食慾。
(4) 清潔衛生:
食物的新鮮與否、處理過程、餐具的清潔、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,並保持清潔衛生,避免病從口入,影響健康。
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
(1)食慾不振:
就是吃不下。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,如生病、健康情形不佳、情緒不好(緊張、害怕、不安全)、睡眠不足、運動不足、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、飯前零食吃的太多,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。
輔導方式:
1)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。
2)定時定量,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。
3)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,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。
讓他知道「要吃,就在吃飯時間吃,不吃,就是不餓;如果餓了,就等下一餐。」
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。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。
因為吃是一種本能,也是一種需要,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。
4) 少吃零食,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。
5) 注意牙齒的健康。
6)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,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。
7)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。
8) 有規律的睡眠,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。
(2)偏食: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,不吃另一些食物。
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(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、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)、不愉快的經驗(烹調方式不當、被強迫進食、吃膩了)等。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,影響其生長發育。
輔導方式: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,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,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,正是時候。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,一定要先了解原因,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。
1) 以身作則,做個良好的示範,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,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。
2)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,不勉強,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,應該多吃,而導致反效果(拒食、嘔吐、哭鬧)。
3) 要引發其食慾,烹調有變化,或將其喜歡(多一些)和不喜歡的(少一些)食物混在一起,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,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。
4)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(如我吃下去,你就給我……),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,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。
5)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。
(3)營養不良:
目前談這個名詞,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,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,呈現面黃肌瘦,無精打采的模樣。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,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,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、鹽分、油脂的食品、速食,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,以較誇張的手法,贈送小禮物的方式,吸引幼兒的注意力,央求父母親購買。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、糖果、糕餅、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,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,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。
輔導方式:
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「垃圾食物」,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。另外,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,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。父母親要堅持原則,不優柔寡斷。
(4)吃的慢:
「拜託你快點吃」、「只要吃完,我就給你買……」或「再不趕快吃,就要挨打了」。這是家有幼兒,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、利誘、威脅的話語。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,他還剩大半碗飯菜,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,或邊吃邊玩,造成家人,尤其是媽媽的困擾。
輔導方式:
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,如無,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(進餐就在餐桌上,不拿個碗到處跑),說到做到,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,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。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,一時吃不完。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,吃完再盛,他較有成就感。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,或邊吃邊玩玩具,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,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、再玩。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(如給好寶寶貼紙),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。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。
(5)自己吃飯:
對年幼的幼兒,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,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--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。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,常會弄的臉上、身上、桌上、地上一團髒亂,好像吃進去的少,遺落在外的多,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。另外,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,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。
輔導方式:
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,應給予鼓勵,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,用碗喝湯,用湯匙吃飯,再進步到使用筷子。
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,及事後收拾的麻煩,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,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、精細動作的好機會。
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,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。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,夏天時可脫掉上衣、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、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。
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,和孩子吃的緩慢,就剝奪他自己學習、練習的機會,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,或孩子的依賴性,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,不願自己吃飯,或以拒食來要脅。
此外,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。
幼兒食物的檢核
(1)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?
(2)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(5毫克)、維他命、纖維?
(3)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。
(4) 食物的色、香、味、溫度是否考慮到?
(5) 食物的烹調、內容是否常有變化?
(6) 有否介紹新食物?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?
(7)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?
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
(1) 食量: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、成長速度、情緒狀態、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。因此只要他健康、精力充沛、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。
(2)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: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,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,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,是個同樂的時光。
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,不要各吃各的。在餐桌上不要罵人,檢討不愉快的事,不邊看電視邊吃飯,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。
(3)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: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,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,或和幼兒一起吃(一起試試看),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,以免適得其反,更加害怕或拒食。
此外,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,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、表情去批評,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,更加不願意去嚐試(他看你都表示厭惡,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)。
(4)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: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,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,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、最得意的事、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,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、形狀、口感等。
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,如自己吃飯(使用 筷子、調羹)、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(吃多少,拿多少)、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,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、會用禮 貌用語、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,細嚼慢嚥等。
如有可能,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,如做個湯、沙拉、三明治、煎餅、煎 蛋、烤蛋糕。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,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,可以一起烹飪,一起收拾善後。
回應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