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1-14 14:11:56

<海峽兩岸分合的時間與空間>

<海峽兩岸分合的時間與空間>
劉易齋
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,是台海兩岸違隔66年後,雙方政治領導人首次重逢會面的新的歷史旅程碑。這一場展演在國際媒體焦點上的戲碼,十足表現出劇力萬鈞的傳播張力,其影響效應攸關著海峽兩岸分合與否的契機。
一、 不容忽視「九二共識」的辯證意涵
歷史演進的軌跡,從來就是因果相循而又變動不拘的,如同易經陰陽燮合的脈動,含有矛盾統一與正反相成的理則。在涇渭分明的常數規則裡,通常皆以形式邏輯的型態來運作社會性價值。但是,歷史流變的樣態,往往含有常數之外的變數潛流,它是以辯證邏輯的樞紐來驅動的,這就是既聯合又鬥爭、既分化又統合的矛盾統一律則。
兩岸於1992年1月在辜汪會談中達成的「九二共識」,具有辯證統合的意涵,「九二共識」的統合軸心是「一個中國」原則,它的內在本質隱含了「一中各表」的論述空間,你說它具有模糊邏輯之意也好,或是以辯證邏輯來詮釋也罷,這其中的話語權各自掌握在海峽兩岸政治領導人的手裡,隨著時移勢遷與質量互變的時空融解作用,它就能逐漸蛻變成讓人遷就形勢的現實。
二、 時移勢遷的兩岸變局
兩岸分合的空間與時間,在辯證邏輯的謀略運作下,展現出有跡可循卻又
充滿詭譎多端的變數。話說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之後的近三十年間,其政權領導人毛澤東掀起一連串的肅反運動、錯誤的政經措施以及文化大革命,將國家資源和民族元氣大量消耗在內鬥、整肅的破壞性權謀上。當時的台灣,在蔣介石總統主政的戒嚴氛圍中,人民雖然較乏自由空間,卻相對地在政局穩定的環境裡,為接班者蔣經國總統提供了經濟建設的良好基石。
1979年中美建交後,兩岸形勢發生了劇烈逆轉浪潮,當1988年蔣經國總統中道崩殂,接棒的李登輝總統漸次以獨台策略轉移政權給陳水扁總統,政黨輪替的同時,台灣文化母國的基因受到計畫性的切割分離,偏安東南的格局面向實質台獨的路線傾斜。綠營主導者每日以免費贈閱方式向各級學校、機關大量行銷去中國化的洗腦式媒體,舉辦民粹訓練班、培訓網軍、組建綠色先鋒隊、阻絕兩岸交流,配合癱瘓國會功能與營造兩岸對立氛圍,將台灣國力向下拉扯。


相對觀之,中國大陸在鄧小平倡導堅持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」之路線上,大步邁向經濟、科技、外交與軍事躍進的國際強權,其歷任接班人均能善用辯證思維邏輯與統一戰線策略,靈活運用時空反轉與主客易位形勢,創造並掌握兩岸「血濃於水」的歷史基因脈動。由此觀之,令全世界媒體競相傳播與解讀的馬習會,不僅巧妙地定調了「九二共識」所意涵的「一中」原則,也將「一國兩制」的國略目標,藉由「一中各表」的空間,傳達了不可悖離的終極目的。
三、 善用戰略平衡的三角習題
兩岸分合的時空變數,無法完全以二元對反定律來勘察論定,它在國際政治的現實權力板塊上,還納入了以美國為首的美日韓關係、中俄關係乃至和地緣戰略相互牽引的亞太局勢、歐、亞、美、中東之矛盾互動關係等,而其中最具槓桿力道的美國角色,則是兩岸分合與否的核心系數。
當年中美建交的同時,美國即訂定了平衡中美台三角習題的台灣關係法和三個公報,這一系列深具戰略牽制作用的一法三公報,就外交戰略與國家利益而言,不僅含有與兩岸「九二共識」相呼應的務實意涵,也隱含了在兩岸分合的自變項過程裡,無法將美國排除在外的他變項關鍵角色。因此,長久以來跌宕起伏、喋喋不休的「統」、「獨」爭議,是否可以放下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擾嚷,且將理性的眼光拉大時空距幕,順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歷史潮汐,潛心於營造優勢條件,靜候正反相成的時機來臨。

(作者為國防大學榮譽客座教授)

回應(0)

發表網誌評論

載入中